【人物手记】石碑山下的彝乡赤子

日期:2023-12-05来源:转载点击:503 字号: 手机:

扫描微阅读

作者:尤国兴

在县城家中,一早锻炼回来,施连就着手修订一本自己走访多年后新写的书稿,是关于彝族创世史诗《查姆》的。此时,窗外的大银杏树有一丝秋风掠过,杏叶初黄。书稿已交付出版社,收到样书后,他还是觉得有一些章节的内容需要再推敲、再完善。为了不留遗憾,他除了一字一句地进行再梳理,又查阅了大麦地、安龙堡两个乡镇文化站的地方资料。他还珍藏着一本《查姆》老书,校稿时但凡有疑点,他还会小心翼翼地打开卷轴,神情凝重地查阅着。发黄的册页,让一束柔和的光沉淀下来,须臾之间,神思竟可抵达遥远年代。这是21世纪的一个清晨,而《查姆》中关于人类的起源,连同那些密码般的古老彝文,已在彝族人的口耳相传中,历千年之久。

(此为2019年采制视频)

施连是双柏县水务系统退休的一名老干部,曾担任过原双柏县水电局主要领导,双柏县人民政府助理调研员。这是官方提供的信息。而我对施连的印象,是早在2006年元旦期间就有的。那年的普龙村委会新年开街节甚是热闹,在各色民族服饰争相闪眼的人群中,已一把年纪的他,手持DV摄像机,正在给当地的彝族群众拍摄跳笙的影像,就觉得高科技掌握在老一辈人手中还真是佩服。要知道当时别说照相机、摄像机很少人拥有,就连通信设施在云南乡下广大地区还很稀缺,普通老百姓要打个电话还得到村委会或乡镇小卖部,波导、摩托罗拉等手机只有少数人拥有,还得到处寻找信号。就着一年难得的人气和普龙小学的场地,普龙村委会举办了一场赛笙会,我正好参与主持这场赛事,于是认识了施连,虽为长者他为人谦虚低调,我便以老师称呼他。那真是一个民族文艺大放异彩的年代,近处十里八村,远处易门峨山新平等地有近50余支文艺队和各路高人齐聚普龙立新街,赛笙会从早持续到天黑,盛况空前。在认识施老师的同时,我还一睹了74岁的四弦王子李富强领跳四弦舞快弹快舞的精气神。

https://manager.ynggwhy.cn/file/group15/M00/00/F8/rBABBmVtP6WEDkotAAAAAFpLwIg434.jpg

十多年后进一步结识施连,我已经在大麦地镇当了十年的一线教师,又转行做了一名电视台记者。在2019年的那个深秋,我对他进行采访,他72岁,两鬓已染白发。他带上用旧了的DV摄像机和微数码,我带上单反,我们一起重回大麦地镇、安龙堡乡这两个边远彝族聚居乡镇,一起重游他走过、我走过,他生活过、我也生活过的彝家山寨,一起重温那些曾给我们带来温暖带来感动的民族文化记忆。小豹子笙、芦笙、四弦舞、花鼓舞、阿噻调等,这些焕发着彝族人生命底色、流露着彝家儿女热情大方的艺术形式,每每出现在我们眼前,不仅是他们触手可及的生活,更是我们这些旅途上的人们驱散疲惫、驱除烦恼的一剂良药。如果说笙和舞是精神上的良药,那么,流传在彝族人生活中的《齐苏书》,则是一部实实在在的彝药书;如果说笙和舞是彝族人生命气象的展现,那么,贯注在彝族人民俗事项中的创世史诗《查姆》,则是彝族人生活中的百科全书。小豹子笙被专家学者称之为彝族古傩仪的“珍存”,《齐苏书》据称比《本草纲目》早十二年,《查姆》被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https://manager.ynggwhy.cn/file/group15/M00/00/F8/rBABBmVtP6WEC872AAAAALE4MF4655.jpg

https://manager.ynggwhy.cn/file/group15/M00/00/F8/rBABBmVtP6SEQiZtAAAAAFkETgc947.jpg

我和施连,我们一起重走彝乡路的感觉是深厚而实在的,在我们经过的地方,一幅彝乡文化的活地图,似乎就在我们眼前缓缓铺展开来。地图很大,我们穷尽一生也阅读不透;地图很小,足够折叠在我们的内心。我在这幅地图中只是生命中一个朦朦胧胧的阶段,而施连,他就在这幅地图中濡养长大,不停地走出去又走回来。对于他来说,此中经历过的山水人,就是永不泯灭的故乡情!

https://manager.ynggwhy.cn/file/group14/M00/05/FF/rBABZ2VtP4mEQohJAAAAAJZnj-Y009.jpg

https://manager.ynggwhy.cn/file/group14/M00/05/FF/rBABZ2VtP4mEHvEcAAAAAIbtpQw323.jpg

我有幸和施连共同成为这幅彝乡地图里两个并行移动的小点,沉浸在这彝乡大美中。我暂时忘记了自己是一名记者,而施连也似乎忘记了自己的年龄,DV和微数码并用,稳稳地拍下了大麦地镇一个叫光明的大村子,以及它所依靠的山水、蓝天和白云。这是彝乡地图上一个小小的角落。在这个小小角落的背后,就是地图高耸的部分,大麦地镇、安龙堡乡彝乡人共同的圣山——石碑山。我们这一天的行程,以及过去多少次在这方彝乡土地上的跋涉与耕耘,都在石碑山下。“石碑山上马樱花”“石碑山下阿噻调”永远是当地彝家人最深情的歌唱。马樱花似乎是彝家女艺术灵感的最初来源:穿在彝家姑娘身上的堆绣服饰是新年节、花鼓节、火把节里最艳丽的盛装,马樱花一样热烈的彝绣,正是经了一针一线的灵感,绽放在彝家绣娘指尖上的艺术之花。过去,彝家绣娘执着地绣着山水花鸟,执着地绣着日月星辰,执着地绣着自己的心上人;现在,彝绣产业走出了大山,走进大众视野,彝家绣娘又执着地绣起了家乡生态名片——绿孔雀。

https://manager.ynggwhy.cn/file/group15/M00/00/F8/rBABBmVtP6WEMp3UAAAAAEVEj6o641.jpg

放不下的针线活,唱不断的彝家调。一针一线的时光里,除了有色彩的穿梭与流动,还有绣娘们对生活的深情吟唱。那曲折缠绵延如石碑山轮廓、苍茫幽远如落日剪影的长调,便是彝族的古歌《阿噻调》和《四句长腔》,它们仿佛是彝乡大地的隆重开场,之后便是彝家人生活与美的鲜活盛放。其中有太多原汁原味又让人听得内心柔软的彝家四弦调,伴着浓郁的烟火气息。能击中外来游子的彝家四弦调,一样击中他乡故人的内心。施连就是其中的那人,无论走到哪里,这彝家四弦调都是他挥之不去的情结。。他把搜集、翻译、整理的歌词,汇编成一本彝汉(文字)对照的民歌集——《史阿朵们独》(中国文化出版社出版)。“史阿朵们独”意为“不灭的火焰”,书名非常准确,彝族是崇火的民族,石碑山下彝家人的生活就是从石头里生出热的火,世代延续了火塘,彝家人的歌和舞永远是如火般的热情。

https://manager.ynggwhy.cn/file/group14/M00/05/FF/rBABZ2VtP4mEZTS7AAAAAH0GqO8621.jpg

施连的老家所在地本当母村,就在石碑山下的安龙堡乡东南面。本当母村,两面山高,村寨下方有一条河汇入绿汁江。因河两岸的百亩良田世代盛产甘蔗,这个村榨糖工艺十分成熟,本当母红糖曾远近闻名。那天,我有幸和施连回到了他的老宅共进晚餐,并在村外的一道搭着梯子的土墙沿边望着半轮秋月渐渐偏西,夜色一点点暗下来。五十年前的阳春三月,施连就是从这里走出大山的,怀着对家乡的不舍和年轻人的一腔抱负踏上了工作岗位。前面是职业生涯漫漫长路,身旁身后是彝家人热情的米酒和四弦声声,那时的山路弯弯只有一条,那时的太阳和月亮只连着火把的光,一切的行旅伴着艰辛而一切又都那么单纯,行走数重山,最念的还是故乡情。无论在工作岗位上建何等功立何等业,终归是将这份故乡情走成了一条寻根路,一条挖掘和传扬家乡本民族文化的反哺之路。一转眼五十年过去,老宅门前已是水泥路通四邻八村,不再起眼的弯弯山路只有牛羊经过处还有年少时的印记,太阳和月亮连着万家灯火,沧桑巨变后的美好生活,怎能不让人由衷地歌颂和珍惜?早晨或傍晚站在村外,望一望这满目青山明暗变化中的秋色,又总会想起那些已经消逝和正在消逝的人和事。睹物思人,施连不无伤感地告诉我:“彝族毕摩施学生,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就不在了,我做过他的学生;四弦王子李富强,也不在好几天了。眼看着这些掌握彝族文化资源的民间前辈先贤老的老、走的走,我得抓紧走访了!”

https://manager.ynggwhy.cn/file/group15/M00/00/F8/rBABBmVtP6WEA2Q6AAAAAGIg9J8292.jpg

https://manager.ynggwhy.cn/file/group14/M00/05/FF/rBABZ2VtP4mEH8v-AAAAAKViG50441.jpg

在本当母村短暂停留后,我们又踏着月色抓紧上路。在安龙堡凹子村村民普文和家,施连与多年结交的老艺人普文和促膝交谈。普文和因弹奏四弦技艺娴熟闻名乡里。施连仍旧带着一个小本,请普文和传授一段四弦调的歌词,同时又收集了一段音像素材。从普文和家出来,夜已深。

https://manager.ynggwhy.cn/file/group14/M00/05/FF/rBABZ2VtP4qEHNbMAAAAAHWj4f8291.jpg

https://manager.ynggwhy.cn/file/group15/M00/00/F8/rBABBmVtP6aELFW_AAAAAC2WfHA204.jpg

工作三十多年来,经常地行走基层,施连对大麦地、安龙堡等地的语言、文字、人文风貌和民俗风情有深入的了解。怀揣故乡情和对彝族文化的一腔热爱,2002年5月,他一退休就自已花了近万块钱购买照相机、录像机,自费跋山涉水,行走彝乡,投身到民族文化遗产的搜集、整理与彝族文字、文献的研究工作中,获得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一坚持又是十八年。我问施连,十八年值吗?他说:“我们彝族有自己的语言,也有自己的文字,也有自己的文献,我们的祖先是不得了的。他创造了我们的语言和文字,同时撰写了一部《查姆》的文献,退休以后,我自己有一点时间,就是要努力地把我们彝族的一些语言,文字,还有文献,进行搜集整理,让更多的人了解,这是我一生的夙愿!”十八年来,通过走村串户,他前后走访了像普文和这样的老艺人近百名,摄制彝族舞蹈光碟60多集,内容多为大麦地镇和安龙堡乡的四弦歌舞,其中收集安龙堡乡已故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四弦王子李富强弹奏的四弦调135首。

https://manager.ynggwhy.cn/file/group15/M00/00/F8/rBABBmVtP6WEBu3zAAAAAHj4oNo964.jpg

在施连的案头上,可以看到他亲手翻译完成的《彝医彝药》《彝族民歌集》《查姆》等稿件,每一本厚厚的稿件都是他十八年来笔耕不辍的见证。退休以来,他收集整理了包括《查姆》在内的彝文古籍70多卷上交相关文化部门,并翻译出版了彝族民间叙事长诗《塞玻嫫全译》、彝族民歌四弦调《史阿朵们独(不灭的火焰)》。先后被表彰为“双柏县文学艺术工作突出贡献个人”“双柏县老有所为先进个人”“楚雄州老有所为先进个人”。

https://manager.ynggwhy.cn/file/group14/M00/05/FF/rBABZ2VtP4qEb_3hAAAAAJDdnZ4878.jpg

https://manager.ynggwhy.cn/file/group14/M00/05/FF/rBABZ2VtP4qEUpPhAAAAACsOTns812.jpg

施连,老有所为,以孜孜不倦的文化耕耘,踩出坚实的足迹!施连,石碑山下的彝乡赤子!他是我敬重的人之一,是我所推崇的一个榜样!

2023.9.29.双柏

 

发布:双柏县融媒体中心

来源:生态双柏

名称:电话:
共0条评论

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