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雄非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双柏县大麦地彝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

日期:2021-08-26来源:转载点击:2319 字号: 手机:

扫描微阅读

大麦地镇彝族传统文化保护区,位于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双柏县南部,绿汁江北岸。辖大麦地、峨足、光明、底土、河口、普龙、邦三、野牛、蚕豆田9个村委会。全镇总面积522.8平方千米,总人口9692人,居住着彝、傈僳、拉祜、哈尼、白族、苗、傣、黎、汉等9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9111人,占总人口的94%。大麦地镇历史悠久,民族特色浓郁,文化底蕴丰厚。在明末清初就出现了以《查姆》为代表的彝文典籍,它是由通晓彝文的彝族毕摩祭司使用彝文以神话传说的方式,记述了人类、万物的起源和发展历史的一部创世史诗。

大麦地镇存续的“小豹子笙”是彝族纳苏支系的一个舞种,流传于双柏县大麦地镇峨足村委会所辖的彝家山寨。当地彝族自古信奉土主神和山神,信奉万物有灵。当地先民视豹为灵神,认为豹子的速度迅捷异常,动作矫健,为当地常见的兽中之王,因此谓王奉之,每逢农历六月二十四“火把节”,居住在仙公山对面绿汁江畔的彝家儿女,云集峨足跳“小豹子笙”来驱邪扶正、消灾免难。“豹子笙”舞蹈粗扩古朴,有较高的观赏性和艺术性,舞者均为男性,无一女性,参跳的人员为11至12岁的儿童。据调查,以前的“豹子笙”舞蹈由I7岁至I8岁的青年跳,现在认为青年人裸身舞蹈有损于自尊而不雅,逐渐改为由儿童来跳,但据86岁的李正山和马顺明及现在组织活动的李世平、李自贵等人讲,他们祖父的祖父很小的时候就看见过这种舞蹈,而那时参跳的人员全为青年人。大麦地镇的底土村是被称为彝剧始祖的《阿佐分家》的发源地,大麦地镇彝族大多生活在山区,村子建筑形式大多是土掌房,居民住房呈阶梯状上下分布。彝族传统的土掌房,大多建成“恒摩”、“念占”、“大门”(均为彝语)紧连的三排房子构成一幢完整的民居,彝族民居土掌房的特点是:取材容易,建造简单,土为墙,墙上架木,木上盖土即成。土掌房冬暖夏凉,利用充分,屋顶既是道场,又是娱乐场所,房顶户与户之间连成一片,形成一条空中走道,雨季时下面牲畜走,上面人行走。十分方便。

大麦地镇还是双柏县的“陀螺之乡”,木天光等陀螺传承人在全国民运会、省运会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赢得了多枚金银牌。大麦地每年新年都举行新年节,吸引了邻县峨山等附近村民上万人云集开展传统体育、歌舞、打陀螺和新年祈福活动。

 

https://manager.ynggwhy.cn/file/group6/M00/04/29/rNYBg2EnZK6EIUcqAAAAALH_1_o208.jpg

https://manager.ynggwhy.cn/file/group3/M00/05/69/rNwBNmEnZK6ETsKkAAAAACOiDbc903.jpg

https://manager.ynggwhy.cn/file/group5/M00/04/0A/rNwBJ2EnZK6EA3VDAAAAAIiRRrs072.jpg

https://manager.ynggwhy.cn/file/group3/M00/05/69/rNwBNmEnZK2EfMOJAAAAAC5BKXs291.jpg

https://manager.ynggwhy.cn/file/group4/M00/05/70/rNwBK2EnZK6EOAz0AAAAAFvkZGg967.jpg

 

来源丨楚雄州文化馆

编辑丨谢同希

审核丨邱忠文

名称:电话:
共0条评论

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