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陀螺介绍

日期:2020-10-01 来源:楚雄州非遗数字资源点击:28909  字号: 手机:

扫描微阅读

 一、概述

彝族传统体育“打陀螺”主要流传于双柏县大麦地镇、鄂嘉镇、爱尼山乡等乡镇,是双柏县比较有特色的传统体育运动项目。其中,比较有代表性和技巧性的就数大麦地镇,以木天光为代表的运动员在国家级、省级、州级的民运会上都获得过名次。

大麦地镇位于县境南部,距县城妥甸98公里。辖9个村民委员会,127个村民小组,115个自然村,土地面积504平方公里。全乡共有2563户,9692人,其中农业人口9435人,居住着白、苗、拉祜、黎、栗栗、彝、傣、汉、哈尼等9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9111人,占总人口的94%。

二、陀螺历史文化渊源及其发展

陀螺,一般俗称为“得乐”,彝语为“摆冲”,据说起源于远古时代。当时,古人们生活在深山老林中,以采集野果、野菜,捕禽猎兽为食,那时一般都用木棒作为狩猎工具,狩猎过程中,猎人们发现木棒狩猎有一个缺点,就是没办法猎到一些远距离的猎物。为了生存,猎人们需要制造一些简便、适用的猎具来捕禽猎兽。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古人们在生存中面临的困难和在意识上的不断进步,他们尝试着制作一些简易的“生产”工具。在生产生活中摸索和实践后发现石头是最容易得到,并且是最坚硬的东西,所以人们就用石块作为打猎工具,后来发现绑上软藤打猎,具准又有力,又能打远距离的猎物。为了猎到更多的野兽,平日里猎人们都要聚在一处,找一块旷野进行打石块训练,通过远距离或近距离随意支一些靶,然后,大家都一起打靶,看谁打倒最多。经过一些有意无意的训练,猎人们的猎技水平都得到了很大提高,慢慢的大家都觉得石块容易打碎,换不赢,后来人们就用较坚硬的木疙瘩代替,也就是用青香树或最坚硬的梨树做成。这样任你使劲砸也砸不烂。

陀螺分为平头陀螺和帽头陀螺两种,在比赛时一般用非金属平头陀螺,陀螺锥尖不超过0.4厘米,直径9至10厘米,陀螺圆柱体高度5至6厘米,陀螺圆柱体的丈量从陀螺的顶部平面与

椎体的交界处,陀螺重量不超过800至900克。在比赛中鞭绳和鞭杆也很讲究。鞭绳粗细不限,鞭绳长度男子为6米,女子为5米,鞭杆长度不得超过0.6米。比赛场地也有规定。比赛应在平整的无障碍的水泥地面上进行,男子的比赛场地长20米,宽15米。女子的比赛场地长19米,宽15米。攻击线男6米,女5米。

打陀螺活动,多为对抗赛,一般分为集体和个人两种。集体对抗赛,根据人员强弱搭配对半分开,实行一攻一守,守主将用鞭绳缠绕陀螺依次抽旋于地为靶螺,攻方在规定的跳高外依次抛击靶螺,将靶螺击倒被击撞出规定的跳高外为胜,在集体活动中,

攻方根据人数计,击中者有半数以上者,视为胜,可以继续攻击。击中者不到半数视为输,输者为守,胜者为攻,反复进行娱乐。

个人比赛,实行一攻一守,攻6次,守6次,以个人的得分结出胜负。

由于此项运动男男女女都能参加,因此逐渐成为彝山男女青年比较喜爱的一项体育运动,慢慢的就得以传承下来,一直传承到现在。

三、陀螺的传承

“打陀螺”活动主要靠祖传,他们一代传一代,从5至6岁就参加“打陀螺”活动,慢慢的“打陀螺”不仅在村子活动,而是在全镇彝家山寨都有“打陀螺”的习俗。每年春节和重大节日及农闲时都组织活动,参加活动的人员多时可达二十多人。

1986年楚雄州第二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把陀螺列入传统体育比赛项目后,各级政府更加重视传统的“打陀螺”活动,把大麦地镇列为双柏的传承基地。大麦地镇作为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陀螺之镇,在各级政府、上级各有关部门的关心、重视下,现已建成陀螺场地七块,全乡有一半以上的村寨都开展陀螺对打娱乐活动,普及率达50%以上。当逢年过节或农闲时节,各族群众都以开展一些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来庆祝节日,陶冶农闲时节的情操。传统的民族体育运动“打陀螺”是当地各族群众都喜欢的运动项目,节日活动中,“打陀螺”是必不可少的项目,传统的习俗已形成了不打陀螺,体现不出节日的热烈气氛。“打陀螺”在当地如此盛行,正是因为这项运动大家都得到乐趣,制作又简单,所以,全镇境内多半以上家庭都备有四五套陀螺,以便随时都能拿出来比赛。特别是参加过全国民运会以及其它各大赛中夺得过多次冠军,誉称“陀螺王子”的木天光同志的家乡——初都村,是县境内外享有名气的“陀螺之村”。该村座落于绿汁江畔,河口河边。传统的习俗,使该村群众热忠于这项民族体育运动,这里的男女老少都掌握了一定的陀螺技艺,包括制作以及比赛等技术技巧。“陀螺王子”木天光同志是陀螺技艺最有成就的一个,他在比赛之余,还担当起陀螺教练,用学得的经验,积极传授给其他人,在他的努力下,培养出了一批批陀螺后备人才,涌现出了普金生、木秀兰、方丽秀、普仙秀、普祥英、普阳顺、罗平、鄂丽梅、罗静美等一批优秀的男女陀螺运动员。

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陀螺这个运动项目被列入全国民运会的正式比赛项目后,县境内各地区少数民族对此项运动活动更为广泛,更为频繁,各族群众陀螺爱好者,在一些有资质的人的指导培训下,得到了正规的训练,使陀螺队伍逐步向规范化、年轻化、专业化方向迈进。陀螺项目的发展,已不仅仅是观赏和娱乐的需

要,而更偏重于竞技的需要,竞技本身也就体现了全民健身状况,是展现一种形象,更是精神文明建设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目前,大麦地镇在有关部门的关心重视下,陀螺运动项目得到健康发展,为在全镇内长足发展此种运动项目,中小学校还在体育课中专门开设陀螺培训课,使学生在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同时,还为积极培养陀螺后备人才打下了基础。陀螺场地建设也得到不断加强,为实现村村寨寨建陀螺场地的目标,有关单位和部门在积极的努力规划和筹建之中。

四、近年来取得的主要成绩

双柏县“打蛇螺”这项体育活动在木天光的带领下越来越活跃,自1986年首次参加楚雄州第二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比赛后,得到了各级体育部门的重视和认可。

1994年11月6日参加云南省第五届少数民族运动会,获女子团体第三名,男子团体第二名,男子单打第一名,女子单打第七名。

1995年11月参加全国第五届民运会获男子团体第一名,女子团体第二名,男子单打第一名,女子单打第一名。

1996年11月参加全国第三届农民运动会表演,项目获三等奖和体育道德风尚奖。

1997年参加全省锦标赛,获男子团体第三名,女子团体第三名,女子单打第二、第三名。

1998年11月18日参加云南省第六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获:女子团体第一名,男子团体第二名,女子单打第三、第四名。男子单打第七、第八名。

1999年8月参加全国第六届民运会,获男子团体第一名,女子团体第一名,男子单打第一名、第二名、第五名。

2001年10月15日参加云南少数民族射弩,陀螺棉标赛,获男子团体第四名,女子团体第四名。

2003年8月参加全国第七届民运会,获男子团体第一名,女子团体第二名,男子单打第一名,女子单打第二名。

2004年10月代表云南省到湖北恩施参加全国陀螺邀请赛,获男子单打第一名和第三名,男女团体总分第二名。

2004年11月参加云南省景谷邀请赛获男子团体第三名,女子团体第二名,男子单打第一名,女子单打第三名。

2006年7月参加在昭通举办的云南省第八届民运会,获男子团体第一名。

2008年9月参加在普洱举办的云南省陀螺棉标赛,获男子团体第一名,男子单打第一名,男子双打第三名。

经过多次比赛,以大麦地镇为代表的陀螺运动员在全国民运会中共获金牌10枚,铜牌2枚;省民运会中获金牌6枚,银牌2枚,铜牌5枚;为省、州、县争得了荣誉,提高了社会知名度,同时也为我县民族传统体育陀螺项目的开发与普及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彝族传统体育“打陀螺”是一项历史悠久,高技巧,具观赏性、娱乐性较高的传承体育活动,它以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征世代相传蜚声国内,在当地有普遍的群众基础并引起各级政府及体育主管部门的重视,有很高的开发利用价值,特申报第二批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使陀螺这一传统体育得到更好的传承。

 

本类最新